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10分)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西辽河属于 ① (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区与 ② 区、温带森林带与 ③ 带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分)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 ① 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 ② 。(2分)
(3)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② ,数量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③ ,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④ 。(5分)
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甲 、 ,乙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 ,这一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4分)
(2)两个区域内相同的经济作物是 。(1分)
(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乙区域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1分)
(4)乙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有哪些?(至少2条)。(4分)
2007年9月1 9日2时30分,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回答39~40题
1.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2.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因资源开采而兴、资源枯竭而衰。最新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已达72个。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据此回答37~38题。
1.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下列措施中不适当的是
A.开发利用废矿资源 B.开发可替代能源
C.积极发展非矿产业 D.枯竭型城市整体搬迁
2.“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原因可能有
①矿区有大量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交通条件优越
③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④国家政策的支持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5大工程。
干线起于四川达州宣汉,止于上海市,途经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全长1674公里。读图回答34~36题。
1.下列因素中,属于川气东送管线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A.农业因素 B.交通运输条件
C.城市分布 D.工业基础条件
2.西气东输管线的终点是上海,川气东送又向上海供气,这是因为
①从长远考虑,西气东输不能满足上海发展的需求
②可以增大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
③增强对上海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可以合理布局管线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①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②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④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31~33题。
1.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2.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段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