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 值...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

值(千美元)

日工资

(美元)

年工资/

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简述美国东北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五大湖便利的水运和陆上运输;水源充足;市场广 阔;劳动力丰富等。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 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对美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对中国的启示: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2: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

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空间分布的变化分别

是:小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引起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

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查看答案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A.中亚                           B.俄罗斯

C.西亚                           D.乌克兰

2.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

C.促进减排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

 

查看答案

该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材料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2002年

2003年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珠江三角洲

6

52.1

41.9

5.1

54.6

40. 3

长江三角洲

4.9

49.8

45.3

4.1

52.4

43.5

京津冀

10.0

45.7

44.3

9.5

47.2

43.3

大东北

12. 8

49.7

37.5

12.5

50.4

37.1

 

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2.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  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