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图15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16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

图15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16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2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

(2)指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图16时出现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3)简要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4分)

 

 

(1)(8分) 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2分)  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较长),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3分)北方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3分) (2)(6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曲线(应该为下降)(2分)绘制错误    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2分)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2分) (3)(4分)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2分)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图形可以直接看出我国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小,原因在于南方气温高降水多,可能蒸发量大、可供蒸发水汽充足,而北方则相反。图16中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曲线绘制错误,应该为下降的趋势,由于自然及人为原因影响,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城市蒸发量增加,是城市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存留地表水只能慢慢蒸发实现城市地表水量的动态平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根据图中信息,描述该地区地势的总体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2)简要分析图中黄河段流量往下游不断减少的原因。(6分)

(3)郑州及其附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

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年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据图归纳我国气温变化特点。(6分)

 

(2)据图归纳我国自南而北降水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3)根据图中信息,指出哈尔滨所在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多发时间。(4分)

 

 

查看答案

该图为我国南方某平直河段的剖面示意图(图12),读图回答23~25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此河段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东北向西南

2.滩田M处可种植一季的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水稻     B.棉花       C.油菜     D.甜菜

3.该图能正确反映该河段河水与两岸地下水关系的是(图中直线为河流,曲线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图11为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示意图。其中专线穿过的张茅隧道是目前世界上首座在湿陷性黄土上建设的、超大断面特长铁路隧道。据此回答21~22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下列关于郑西客运专线走向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2.造成张茅隧道工程艰险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需穿越的山体主要为背斜构造,岩体承压能力较差

     B.地处我国大的地层断裂带,地层构造不稳定

     C.石质隧道,距离长,地质构造复杂多变

     D.湿陷性黄土遇水成泥,开挖大断面隧道时非常容易变形塌方

 

查看答案

读我国某地的农业生产活动示意图(图10),回答19~20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该农业生产活动最有可能在我国

A.藏南谷地    

B.三江平原    

C.江南地区    

D.四川盆地

2.该地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不足   

B.干旱缺水   

C.台风洪涝   

D.土壤贫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