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非洲

C.从北非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吉林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1.C 2.A 3.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 移,故C项正确。 2.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 移,具体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乡村向城市。故选A项。 3.利于人口从甲到乙迁移,则从甲的推力因素和乙的拉力因素分析。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1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

养猪场。读图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乳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查看答案

《晏子春秋》里晏子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橘

树难于越过淮河在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不适应北方的土壤

C.北方水源缺乏                

D.北方人缺乏种植技术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每空1分,最后一空2分)

 6ec8aac122bd4f6e

 

 

(1)① 是   --------- ---------------- 山脉,② 是------------------------ 山脉

(2)③ 河流入海口附近城市是---------------- ----- ,④ 是美国、加拿大两国交界处的 ----------------------------- ,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3)城市⑤是 -------------------,该城市中的曼哈顿区被看成是城市的象征。

(4)美国的“硅谷”位于图中------------(填数字)城市,它是美国以至世界 -----------工业的中心。

(5)该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其优势区位条件是:

-----------------------------------------------------------------------------

 

查看答案

  读德国工业和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6ec8aac122bd4f6e

  (1)A处是         工业区,(1分)主要工业部门有                             ,(2分)

其发展工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                                      。(2分)

(2)B处是           工业区,(1分)主要工业部门有                   (1分)

(3)A、B两处工业区相比,说明德国工业有向           发展的趋势。(1分)

(4)C城市为              (1分),   D城市为           (1分)。

 

查看答案

读沿某纬线地形剖面图,回答3题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   大西洋,太平洋  

B   太平洋,印度洋  

C   印度洋,大西洋  

D   太平洋,大西洋

2.图中的高大山脉是

A  落基山脉    B   安第斯山脉     C   大分水岭    D  喜马拉雅山脉

3.图中a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A   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