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 工业文明时期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下列表述符合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是( )
①道路承载力低,人均道路面积较少
②机动车增长速度过慢
③交通管理水平较高
④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从2006年起,在我国西部15个省(区、市)开始建设蚕桑基地项目,
它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桑蚕业中心的战略大转移。
材料二 “西气东输”Ⅱ线工程西连中亚天然气管道,自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境内,南至广州,全长4900
多千米,2012年将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1)分析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桑蚕生产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的原因。(6分)
(2)“西气东输”Ⅱ线工程完工后,对珠三角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6分)
(15分)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6分)
|
分布特点 |
自然原因 |
甲 |
|
|
乙 |
|
|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甲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6分)
材料三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4)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5)
(3)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3分)
图12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人均工资,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12,完成问题
1.由图12可以推断,该区域 ( )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技术导向型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
A.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B.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读图11回答问题。
图11
1.图中,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厂”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 B.科学技术 C.交通运输 D.市场
2.2009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在流动格局上,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起上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B.我国大型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加快
C.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开发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