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读右图,回答题。
1.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规律是( )
A.气候因素使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 )
①气候 ②岩石 ③三峡工程 ④森林公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如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题:
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
2.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
读“我国的跨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四大工程图”,回答题:
1.四大工程中沿线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工程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海枯石烂”是指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