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2010年,...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交通通达度更高

B.环境的质量更好                D.距行政中心更近

2.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影响城市地租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除距市中心的远近,还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可能a、b、c、d四处位于城市的放射状交通线与环线的交汇处,故地价较高。故选B。 2.2010年,c地人口密度大于市中心,最有可能是中心地区地价高,人口向郊区迁移,在c地区成住宅区,人口稠密。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高层建筑多建在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发展历史不同

C.政府作用不同                          D.发展程度不同

 

查看答案

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表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回答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2.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查看答案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题。

表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年龄(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1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A.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解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压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