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二 澳大利亚常年植棉面积50万公顷,平均一个农场400公顷(6000亩),是我国户均植棉面积的2000倍;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三 图1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农业区域分布图”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是 ,针对该不利条件当地应提倡大力发展 农业。(3分)
(2)据材料总结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具有 、 的特点;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3分)
A.市场狭小
B.劳动力价格低
C.政策扶持力度小
D.科技水平低
E.热量不足
(3)图2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与下表中的 (甲或乙)对应。对比于该国的棉花种植,该农业类型还具有 、 等优点。(4分)
地区 |
种植业比重 |
畜牧业比重 |
商品率 |
劳动力投入 |
甲 |
83﹪ |
17﹪ |
22﹪ |
多 |
乙 |
45﹪ |
55﹪ |
90﹪ |
少 |
(4)请你为我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图1为“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
材料二 漫画《城市化病症诊断书》
(1)据材料一,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分别是 、 。(2分)
(2)材料一中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在该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第_____ _阶段。(2分)
(3)请你推测材料二漫画中大城市病症诊断书的内容。(3分)
(4)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应采取的措施有 (多选题)(2分)
A.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B.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C.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合理规划城市路网,积极发展立体交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分)
材料一 近些年在四川省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兴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区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吸引着各地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
材料二 图1为“1995~2000年中国人口净迁移图”, 图2为“近年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示意图”。
(1)据图1可知,1995~2000年中国人口的迁移方向大致是从东北和 地区
向 地区和西部边疆省份迁移,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3分)
(2)据图1、2可知,四川省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该人口迁移现象给四川省带来的影响有 、 。(3分)
(3)近年来四川省发展服装企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2分)
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1.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
2.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
3.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城市商业网点多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
5.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无污染、附加值高等特点。
宝钢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武汉钢铁集团也是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但最近宣布大规模进军养猪种菜等“非钢行业”。
下图为“我国两大钢铁工业中心分布图”,读图文材料完成小题。
1.与武钢相比,宝钢明显的区位优势有
A.水源充足,水运条件好
B.劳动力丰富,政策优惠
C.海运便利,技术力量强
D.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
2.根据材料分析,下列有助于武钢振兴钢铁产业的措施有
A. 拓展国际市场
B.发展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旅游等第三产业
D.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加快钢材品种和质量的升级
近年来,巴西农业突飞猛进,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牛肉、家禽、大豆、糖、咖啡出口国。图1为“巴西地形图”,图2为“巴西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3为“巴西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小题。
1.甲区域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因为该区域
A. 干湿季分明,高原草场广阔
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C. 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D.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长草
2.乙区域原始迁移农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A. 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
B.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 地下水位迅速升高,导致土地盐渍化
D. 全球变暖,增加蒸发,气候湿润
3.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巴西可采取的对策有
A. 推广大棚农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B. 充分利用土地,大力扩大农垦面积
C. 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发展集约农业,提高商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