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某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图甲),且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正在扩大。...

读“某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图甲),且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正在扩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1.据图甲,推测当地的地理坐标为(    )

A. 50°N, 120°E    B. 40°N, 90°E   C. 40°S, 120°E   D. 0°,90°E

2.图乙中各日照图与图甲所示相符的是(    )

 

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约50°,说明该地没有阳光直射。日出6点,日落18点,说明这一天是二分日的某一天,材料中说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所以这一天 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地的纬度 是40°N。该地使用东6区的区时,所以经度约为90°E,选项B对。A、C、D错。 2.根据春分日日照图的特点,晨昏线过极点,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可以判断,A、B错。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这一天是春分日,且90°E是正午12点,所以C对。D图表示南半球,图中90°W是正午12点,所以D错。 考点:该题考查日照图判读,正午太阳高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该地位于(    )

A. 南半球温带地区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 0°~23°26′N之间      D. O°~23°26′S之间

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 太阳直射赤道      

B.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 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D. 北半球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查看答案

下图中a为纬线,P是晨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若6月22日,P点不存在,则纬线a的度数可能为(    )

A. O°—30°    B. 60°—90°    C. 0°—23.5°    D. 66.5°—90°

2. 当P点位于南半球中高纬度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

A. 12月、7时40分        B. 6月、8时20分

C. 6月、5时30分         D. 9月、16时20分

 

查看答案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风向①~④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有关风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海域的洋流流向,受②风向影响显著

B. 乙海域受③风向影响,海水上泛而利于渔场形成

C. 丙地在④风向盛行的季节,草原茂盛

D. 丁地全年受”⑤风向的控制,光热充足

3.在北京的小红与在纽约(西五区)的小明于北京时间5月4日22时结束在网上交谈,并相约于纽约时间5月4日23时再谈。他们两次网上交谈的时间间隔是(    )

A. 1小时      B. 13小时      C. 14小时      D. 25小时

 

查看答案

读某局部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下图,单位mm),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 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 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 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 图中湖泊为内流湖               D. 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查看答案

读下图“某区域某季节(冬或夏)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 图示区域(    )

A. 北部山区温差显著               B.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C. 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高     D.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2. 图示季节,甲国(    )

A. 正值多雨季节                   B. 盛行东北季风

C. 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           D. 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较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