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五:如图

满分5 manfen5.com

(1)根据材料一,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4分)

(3)读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1)纬度较低,热量充足;2分。地处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2分。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较高。(2分) (2)距离产地较近;2分  水陆交通便利。(2分) (3) 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4分)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2分)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2分) (4)①横断山区自然环境差异大,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2分)②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各群之间难以联系、沟通。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外来文化也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2分) (5)茶马古道所经的西南区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阻断东西交通;四川盆地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2分);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地貌广布(2分)。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给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2分)。从水路运输条件看,西南地区距海遥远,流经该区的河流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并不理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影响农业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农作物耕作制度受气候中热量条件(积温)影响,依积温大小可以形成: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A地区为四川盆地,农作物一年三熟说明该地积温大且冬季温度不能低,影响气温因素受纬度、下垫面、大气环流、洋流等影响,该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处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北部高大山脉(大巴山、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冬季气温较高。 (2)集散市场需要离产地近、交通便利地区。 (3)影响农业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高原面主要从事畜牧业,这里的城镇,农耕区多分布于海拔较地底的河谷地带。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等,茶叶在青藏地区可以长期收藏,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4)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少数民族的孵化器说明少数民族数量大,说明该地区形成多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区域有多个民族说明每个民族所处地域小,各民族之间交流很少。横断山区自然环境差异大,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各群之间难以联系、沟通。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外来文化也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5)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茶马古道时没有空运、管道和铁路运输。影响交通运输线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茶马古道所经地区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阻断东西交通;四川盆地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各地形区之间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给陆路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西南地区距海遥远,流经该区的河流大多奔腾在高山峡谷之中,航运条件并不理想,同时河流流向与交通方向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因素、集散地条件、农业与生活、民族分布及影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地球上两条相交的弧线,交点为A、B。一条AB为北半球某纬线的夜弧部分,另一条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A的经度为1200E,AB的经度差为900。若B的经度为30°E,则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可能为

满分5 manfen5.com

A.5°N、75°E         B.10°N, 75°W         C.15°N、105°E         D.20°N, 105°W

 

查看答案

下图为“2002一2010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 ”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示时期,该市人口状况是:

A. 2010年该市人口数量最多B. 2009年人口增长最快 

C. 2006年后人口呈负增长   D. 人口持续减少

2.2005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C.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产业升级和转移

 

查看答案

读“浙江省永康方岩方山沿28°55′36″N剖面图(左图)”、方岩方山“赤壁丹崖”景观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丹霞地貌经历了不一般的地质作用过程,其间孕育了绚丽多姿的丹霞地貌。以下地质作用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  ②地壳水平运动         ③流水侵蚀搬运         ④重力崩塌

⑤差异风化            ⑥地壳抬升运动         ⑦变质作用             ⑧冰川作用

A. 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⑦⑤④③        D.①⑥⑤④③

2.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

A.顶平:受垂直岩层控制      B.坡陡:受水平节理控制

C.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    D.麓缓:受流水侵蚀所致

 

查看答案

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龄结构特征。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后,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日本

巴西

瑞典

尼日利亚

中国

韩国

世界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6

28.9

41.7

15.2

35.2

37.9

28.4

1.从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5.2岁,属年轻型人口 

B.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中国的高

C.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65岁)比中国的多     

D.表中各国,尼日利亚是人口最年轻的国家

2.中国已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但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是因为

A.改革开放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  

B.人口性别构成不合理,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

C.平均年龄中位数较小             

D.引进外资,带来外籍劳动力的大量涌入

 

查看答案

读“甲、乙两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1.甲、乙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甲地以种植业为主,乙地以畜牧业为主

B.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东部以种植园农业为主

C.甲地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乙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以游牧业为主

2.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中的b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

B.甲区域比乙区域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C.P是墨西哥湾暖流,Q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D.甲、乙两区域所示湖泊的成因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