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野外科考,绘制出图中等高线和主要河流图(左图),并于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2日13:20在图中丁地测得该日最大太阳高度为4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某风电企业准备在图中设立风电发电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供的最佳参考位置应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相关地质部门资料,绘制出丁到戊的地质统计图(右图),曲线上各数据表示各测量点对应的地下某相同岩层的深度,则可以判断出沿该剖面线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
3.下列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区域的发展提供的参考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
B.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立体化农业
C.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休憩业
D.加大当地人口生态搬迁,扩大环境承载力
下图分别是加拿大降水分布图和植被农业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区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洋流差异
C.大气环流 D.纬度差异
2.根据图中信息,该国农业发展主导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市场广阔是丙丁两农业区商品率特别高的主导因素
B.地广人稀是丙丁两农业区专业化水平高的主导因素
C.上升流是图中东部海域冷水性渔场形成的主导因素
D.森林资源丰富是该国家具、造纸业发达的主导因素
3.图中铁路网的分布和走向对该国的影响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强了东西向交通的联系,促进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
B.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减轻了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
C.缩短了该国东西两岸联系的距离,促进东西两岸发展
D.促进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南部聚集
阅读我国某地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山西 B.西藏
C.新疆 D.江西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出该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 )
A.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B.降水较少,阴坡比阳坡湿润
C.植被破坏,人工林比重大
D.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下图是邯郸市的位置和城市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邯郸市土地利用图中代表工业用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表为四地气候统计资料,其中代表邯郸的是( )
地点 | 项目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全年 |
① | 气温(℃) | -2.9 | 14.6 | 26.6 | 13.7 | 12.9 |
降水(mm) | 3.2 | 25.7 | 139 | 31.7 | 549 | |
② | 气温(℃) | -1.5 | 10.6 | 23.4 | 9.1 | 10.1 |
降水(mm) | 2.1 | 12.4 | 96.4 | 38.6 | 356 | |
③ | 气温(℃) | -16.4 | 6.7 | 23.0 | 6.8 | 4.9 |
降水(mm) | 3.5 | 21.9 | 183.5 | 33.5 | 593.8 | |
④ | 气温(℃) | 2.1 | 15.5 | 28.3 | 17.0 | 15.7 |
降水(mm) | 31.8 | 102.0 | 174.1 | 51.6 | 988.4 |
A.① B.② C.③ D.④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比例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2.针对乙地人口现象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大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2005年11月18号上午,参加第22次南极科考活动的145名科者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孝察帮版上海出发前往南极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科学考察。“雪龙号”出发后,在香港加油补给,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跨越赤道到澳大利亚无利的弗里曼特港口停靠休整,12月下旬到达中山站。寻找陨石“富矿”、群峰命名全球发布,冰盖考察、筹建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
(1)图中甲、乙博十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_________,丙、丁两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西风漂流方向的是__________。(4分)
(2)下列洋流中,“雪龙号”科考船经过的有(2分)
A.西澳大利亚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西风漂流
D.秘鲁寒流
E.加那利寒流
F.东澳大利亚暖流
(3)南极大陆为什么是最难接近的大陆?(6分)
(4)试从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南极大陆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5)简述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厚因及其产生的危害。(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