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数量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
地上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沟谷地貌发育,其主要原因是
A.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 B.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解侵蚀作用强
C.断层发育,地壳水平运动强 D.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
2.图中①地农作物长势好于②地,其原因可能是①地
A.光照更强 B.土壤的水份更好
C.坡度更缓 D.植被覆盖率更高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下图),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期工程北京将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这将缓解北京的用水紧张状况。 北京市年用水总量约36亿立方米,而本区拥有水资源量约为21亿立方米。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南水北调与海水淡化对比
| 南水北调 | 海水淡化 |
取水口 | 湖北丹江口水库 | 河北曹妃甸 |
成 本 | 18元/立方米(2009年估算) | 5元/立方米 |
工程线长度 | 全长1277千米 | 270千米 |
输水量 | 10.5亿立方米/年 | 3.7亿立方米/年 |
(1)简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6分)
(2)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专家曾对“海水淡化还是南水北调”进行讨论。请你根据材料,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评价(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 左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甲、乙、丙、丁四河段均为M河一部分。
材料二 右图为M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近年来该地区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春小麦的不利影响,采取覆盖免耕技术,即收割时留茬20 cm左右,收割后将秸秆均匀撒在地表,次年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使春小麦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1)指出乙处发育的典型河流地貌,并说明其形成过程。(7分)
(2)试解释M河乙、丁河段为时令河的原因。(8分)
(3)分析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