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与亚寒带针叶林带相比,热带雨林带发育的土壤 A.微生物活动弱 B.生物风化强 C...

与亚寒带针叶林带相比,热带雨林带发育的土壤

A微生物活动弱             B生物风化强

C有机质含量高             D化学风化弱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差异,认知层次属于简单应用,较难。亚寒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的差异是由于热量差异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微生物的活动与气温的关系特别密切,气温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分解掉的有机质也越多,所以A、C选项不正确,风化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动、植物的作用下由大变小的过程,动、植物越多生物风化越强烈。化学风化是岩石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等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促使岩石变小的过程,化学反应与气温高低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剧烈,所以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差异,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的差异,认知层次属于简单应用,较难。要学会用地理原理性知识解释一下地理现象,比如分析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树木根系深浅的差异。 土壤形成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 (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5)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人既是土壤的改良者,又是破坏者。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发育的方向,强化或抑制成土过程。如灌溉和排水可改变自然土壤的水热条件,从而改变土壤中物质的运动过程。此外,通过耕作、施肥(包括施用有机六肥、无机肥和多种农药)和灌溉等农业措施,可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组成和特性的变化。合理的利用管理土壤,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将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甚至形成沙化、次生盐渍化或沼泽化。因此有人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列为第成土因素。根据土壤的最新研究成果,В。А。科夫达还提出新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深部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1[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下列各题。

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A1970年前后     B1990年前后

C2010年前后     D2030年前后

2.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约为

A20年左右       B35年左右       C45年左右     D60年左右

3.“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图中M1,M2分别为两种不同原料的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可能是

A炼铝工业      B水果罐头厂

C高档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中建厂最合适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A① 区       B② 区       C③ 区       D④ 区

2.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中心    B低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查看答案

关于图中所示气候类型分布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附近海域均有寒暖流交汇

C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在冬季

D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广泛分布

 

查看答案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观点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人定胜天

C天人合一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