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山东某地连续两日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表中信息...

读山东某地连续两日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表中信息,关于该地今明两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地昼短夜长    B. 该地日出东北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该地经度大约是(   )

A. 112.5°E    B. 122°E    C. 90.5°E    D. 118°E

 

1.B 2.B 【解析】试题分析: 1. 2. 考点:考查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间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旅游团从广州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下列各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

A. 调快1小时    B. 调慢1小时    C. 调快 24 小时    D. 调慢 24 小时

2.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图所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A. 5 时    B. 8 时    C. 16 时    D. 21 时

3.从广州往返美国(航线不变),旅客发现去程时间短,返程时间较长,这可能是因为(   )

A.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缘故    B. 受东北信风影响的缘故

C. 受高空西风影响缘故    D. 受时差影响的缘故

 

查看答案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 1小时40分钟    B. 2小时20分钟

C. 3小时20分钟    D. 4小时40分钟

 

查看答案

(15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 份比重(%)地 区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

(3)从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0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马达加斯加岛气候的区域差异显著,东西部差异大,垂直差异明显,只有少量小型食肉动物。环尾狐猴属于原始种类的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较干旱的疏林岩石地带,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下图为环尾狐猴和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示意图。

(1)指出M河的流向并说出判读依据。

(2)说明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3)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和西南部成为环尾狐猴主要栖息地的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

(8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得出,C地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的形成是由于                            的交替控制,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名称是

              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