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 600m    B. 900m    C. 1000m    D. 1 200m

2.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 ③镇、乙村    B. Ⅰ山山顶、②镇

C. ④镇、Ⅱ山山顶    D. 甲村、Ⅱ山山顶

3.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 M线    B. N线    C. P线    D. Q线

 

1.B 2.D 3.B 【解析】试题分析: 1. 2. 3. 【考点定位】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 【知识拓展】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 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巴西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在(   )

A. ①~②期间降水量减少    B. ②~③期间昼长夜短

C. ③~④期间日出提前    D. ④~①期间正午竹竿影子变长

2.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 全年高温干燥    B. 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

C. 全年高温多雨    D. 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冬季

 

查看答案

读山东某地连续两日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表中信息,关于该地今明两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地昼短夜长    B. 该地日出东北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该地经度大约是(   )

A. 112.5°E    B. 122°E    C. 90.5°E    D. 118°E

 

查看答案

一个旅游团从广州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下列各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

A. 调快1小时    B. 调慢1小时    C. 调快 24 小时    D. 调慢 24 小时

2.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图所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A. 5 时    B. 8 时    C. 16 时    D. 21 时

3.从广州往返美国(航线不变),旅客发现去程时间短,返程时间较长,这可能是因为(   )

A.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缘故    B. 受东北信风影响的缘故

C. 受高空西风影响缘故    D. 受时差影响的缘故

 

查看答案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 1小时40分钟    B. 2小时20分钟

C. 3小时20分钟    D. 4小时40分钟

 

查看答案

(15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 份比重(%)地 区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

(3)从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