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 ABC分别代表( )
A. 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 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 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D.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 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 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D.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砍伐植被 B. 地壳上升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蒸腾加强 ③库区蒸发量增大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3.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D.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痕迹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A. 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B. 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C. 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 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
A. 水旱灾害频繁 B. 沙尘天气加重
C. 物种减少 D. 地震灾害
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恐龙在6 500万年前却突然覆灭。关于恐龙绝灭的原因,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哪一项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 气候变化 B. 植物变化
C. 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D. 水的变化
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C.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