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材料一:澳大利亚人口2300多万。“大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倡导的人口...

材料一:澳大利亚人口2300多万。“大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倡导的人口计划:即澳大利亚若按现有速度持续接收移民,澳大利亚人口有望在2050年前增长至3500万。继任总理吉拉德反对该人口计划。 

    材料二:图为澳大利亚示意图。图示中的达尔文野生水稻生长周期需要4个月。

(1)简析野生稻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从地理角度,推测陆克文和吉拉德总理对“大澳大利亚”人口计划持不同态度的理由。

(3)墨累——达令盆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请说明该国政府的解决措施;该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它的优点有哪些?

 

(1)分散分布在沿海 降水丰富 集中分布在墨累河流域 水源充足 (2)陆克文倡导理由:缓解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力数量、促进经济发展吉拉德反对理由:增加环境压力、增加就业压力、增加社会负担和不安定。 (3)灌溉水源,该国修建了东水西调水利工程 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优点: (1)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场是个良性生态系统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麦田肥力; (2)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农民收入的波动性较小。 (3)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澳大利亚的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读材料二示意图,结合图例及所学知识可以描述出野生稻的分布;大分水岭的东侧是信风的迎风破,降水多;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水源。 (2)材料一显示,陆克文倡导持续接纳移民,吉拉德反对持续接纳移民,理由可以从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3)地处大分水岭西侧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山地背风坡,太平洋水汽不能到达,所以降水少;虽然大自流盆地有丰富的地下水,但是地下水盐度较高,不适合灌溉。水源成了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大分水岭东侧迎风坡,降水多,该国政府采取了东水西调的措施。墨累—达令盆地发展的是小麦种植和牧羊并重的混合农业,农场是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监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最终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如下:

材料二 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在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材料三 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材料四 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四可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完成下面小题。

1.诗句描述的聚落是 ①乡村 ②城市 ③平原 ④山区(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该聚落的特点是①规模较小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③聚居的人口较少④呈团块状(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上海市主城区三个区域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密度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上海主城区常住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城区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 常住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大

C. 三个区域常住人口密度同步增长D.外环-中环常住人口密度增长最快

2.上海主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增长率的空间差异    B. 生活成本的空间差异

C. 教育、医疗条件的空间差异    D. 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

3.为缓解上海中心城区的发展压力,需要构筑的最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    

A. 多核心    B. 同心圆    C. 扇形    D. 放射状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 下面小题。

1.M 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水稻种植业    B. 大牧场放牧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 混合农业

2.M 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

A. 当地广阔的市场    B. 便利的交通运输    C. 先进的科技    D.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3.与M 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A. 工业化的发展    B. 城市化的进程    C. 世界经济全球化    D. 国际局势多极化

 

查看答案

“工厂化农业”也称“农业车间”,即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栽培环境,进行可控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可以实现蔬菜、花卉、家禽家畜饲养全天候、反季节的连续性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按农业的分类,“工厂化农业”应属于(    )

A. 种植业农业    B. 劳动密集型农业

C. 资金和技术密集农业    D. 粗放农业

2.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工厂化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B. 缓解了土地、水等资源的紧张状况

C. 改变了农业地域类型

D. 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