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⑥⑦

2.下列国家中,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情况与甲国相似的是(   )

A. 澳大利亚    B. 埃及    C. 中国    D. 印度

 

1.B 2.A 【解析】 1.读图可知,只有③④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而①②没有跨越国界。故选B。 2.读图可知,甲国国际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目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人口以迁入为主。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两省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且两者之间人口流动规模十分庞大,则甲、乙两地可能分别是(   )

A. 安徽与上海    B. 湖南与河南    C. 北京与河北    D. 青海与甘肃

2.下列因素有利于加快图示风向人口流动的是(   )

A. 乙地大量企业外迁    B. 甲地工资待遇提高

C. 乙地进行国家级新区开发    D. 甲地环境质量改善

 

查看答案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下图为我国2013年末人口年龄结构图(注:图中比例表示该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克服独生子女问题    B. 平衡男女比例失衡

C.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D. 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2.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 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B. 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C. 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D. 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查看答案

2015年8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最新预测表明,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现在的73亿人增长到97亿;到210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上升至112亿。全球人口稳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非洲,到2050年将由现在的11亿增加到24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材料推断非洲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D. 现代型

2.非洲人口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   )

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水平提高  婚育观念的影响  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  ④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

A.     B.     C.     D.

3.非洲人口迅速增加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使人口增长模式加速向现代化转变    B. 利于开发非洲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C. 给非洲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D. 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1940-2015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70年该国(   )

A. 人口数量最多    B.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    D. 出生率最高

2.2015年该国(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死亡率持续降低    C. 婴幼儿相关产业发达    D. 宜适当鼓励生育

3.该国最可能是(   )

A. 美国    B. 日本    C. 印度    D. 澳大利亚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3月14日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正式向俄罗斯转交文件,承认号称“北冰洋冰极”的鄂霍次克海的中部5.2万平方公里的地带为俄罗斯大陆架。

材料二 俄罗斯目前全境内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1.68亿公顷,其中有近1/4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且租金低廉,这对俄罗斯言不能不说是某种在“浪费”。在中国就大豆供需缺口保持300万吨的态势,去海外开发农场对中国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农民唱戏”的原则,鼓励到俄罗斯投资。目前,中国事在俄投资建农场最早、最多的外国国家。下图为俄罗斯部分地区图,表为俄罗斯两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1)推测鄂霍次克海成为“太平洋冰极”的原因______

(2)中国积极参与俄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试分析我国在俄罗斯投资建设农场的海外原因______

(3)比较莫斯科和乌拉尔两工业区工业结构的差异。有俄罗斯人想把图中乌拉尔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圣彼得堡工业区,请阐述可能的理由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