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A. 甲>乙>丁>丙

B. 乙>甲>丙>丁

C. 丙>丁>甲>乙

D. 丁>丙>乙>甲

2.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C.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陆地受热少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1.A 2.C 【解析】 1.读图,根据图示区高空等压面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同一海拔高度上的丁、丙的气压是丁>丙,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所以在近地面,乙是低压,甲是高压,甲>乙。乙与丁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丁海拔高,所以气压低,乙>丁。所以该地气压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甲>乙>丁>丙,选项A对。B、C、D错。 2.垂直方向上由于温度高大气抬升,温度低大气下沉,故直接原因不是气压差,故A不符合题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故B不符合题意;由于海洋跟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故C正确,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受热多少不同,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风的影响因素,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熟悉以下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的风,会同时收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是摩擦力.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②地降水量与①地相比

A. 春季较多

B. 夏季较多

C. 秋季较多

D. 冬季较多

2.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A. 夏季风

B. 副极地低压带

C. 西风带

D. 副热带高压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 石灰岩   砂岩    B. 花岗岩   流纹岩

C. 大理岩   石英岩    D. 安山岩   玄武岩

 

查看答案

我国某高中学生在某日中午前后,进行地理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利用一根标杆,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杆影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X下图)。据此判断下面小题。

1.测量的日期最可能是

A. 3月21日    B. 6月22日    C. 9月23日    D. 12月22日

2.依据上述日期判断,该高中学校最可能位于

A. 北京市(40°N、116°E)    B. 海南省海口市(20°N、110°E)

C. 广东省汕头市(23°N、116°E)    D. 云南省昆明市(25°N、103°E)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下题。

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 3月12日  晴朗

B. 6月20日  多云

C. 3月22日  多云

D. 6月5日   晴朗

 

查看答案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图)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图中P点的纬度,乙图中N点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 60°、1月    B. 30°、1月    C. 60°、7月    D. 30°、7月

2.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N时,该日南通日出—正午—日落,旗杆的影子朝向变化可能是

A. 东北—正北—西北    B. 东南—正南—西南

C. 东北—正南—西北    D. 西南—正北—东南

3.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M时

A. 印度盛行西南季风    B. 新西兰昼短夜长

C. 松花江畔银装素裹    D. 长三角高温多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