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旅游景观欣赏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旅游景观欣赏位置...

旅游景观欣赏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旅游景观欣赏位置的选择主要包括

①距离       ②角度        ③俯仰    ④时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欣赏下列哪些景观必须把握好时机

①青海湖候鸟    ②峨眉“金顶佛光“    ③钱塘江大潮

④路南石林      ⑤本溪水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3.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的欣赏,说法正确的是

A.观桂林山水主要是把握好时机

B.观武陵源群峰要注意近观

C.“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反映古代文人观景把握住了时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欣赏自然景观的色彩美

 

1.A 2.A 3.D 【解析】 1. 观赏位置 旅游景观 观赏效果 远望 远眺 峰峦 雄伟、峻秀、奇特 丘陵地区的梯田 高低错落,弯曲流畅,形成线与面的完美结合 故宫 宏伟气派 俯看、远望 江、河、大海 观其旷景,体会远望情趣 近看 平视 城市中的湖泊 周围的建筑物更高,湖显得更小、更美 低看 较小的湖沼池塘 临廊、榭、观水中倒影,体验天地之美妙 乘船沿水路 山水组合景观 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效果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杭州西湖——春季最好(那时桃花盛开,嫩柳披金,苏堤白堤,桃柳间杂,美不胜收);北京西山观红叶——金秋时节最佳;“冰城”哈尔滨——冬季;松花江、太阳岛——夏季;海南岛——每年的11月前后(气候犹如春末夏初);黄山、庐山——宜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致富于变化,且兼收避暑之效) 随气象和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日出、落霞之美;溪泉的水汽蒸腾,林间的浓绿欲滴,山石的云雾缭绕,奇峰的霞光照耀——朝暮观赏;浙江的钱塘江大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山东蓬莱的海市蜃楼、四川峨眉山的佛光——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出现 人文景观 赛龙舟——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 把握景观的美感特 征 形象美 不同地貌形态展示出各不相同的形象美感—最为显著的美感特征 色彩美 色彩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岩石土壤、烟岚云霞及光照构成 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烟岚、云雾飘动等引起 听觉美 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赋予游人以听觉之美 体验景观 的意境 自然 景观 自然景观的意境是人们把握旅游景观的本质所在,主要表现在其成因和象征意义上,把握其成因和象征意义很重要 例如,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幽兰象征清雅,松、竹、梅寓意君子的气节等。 人文 景观 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并善于将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学名篇等联系在一起,体会其历史和文化特征,以及所表现出的风情美、意境美 了解其建筑的目的、特色以及相关地理、历史和人物背景,欣赏起来又更深的体会 民俗 风情 把握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情观景 ①直觉感受:调动视觉、听觉,去扑捉景物的形貌、色彩、音响等外在特征 ②心理感受:通过想像,领悟景物潜在的深刻内涵,才能享受到美感。 ③情景交融,精神升华:心随景动,情景交融,达到超越自我、领悟人生的境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欣赏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不影响其开发价值

B.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C. 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

D. 偏远的地理位置,游客相对较多

 

查看答案

旅游资源的核心是(   )

A. 具有经济价值    B. 可以开发利用    C. 产生社会效益    D. 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查看答案

“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人们可以通过新旧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出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这种说法体现了文化景观具有

A. 空间性    B. 功能性    C. 时代性    D. 指示性

 

查看答案

下列是自然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美感特征是

A. 形式美    B. 色彩美    C. 动态美    D. 朦胧美

 

查看答案

旅游能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

①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