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2012·泰州模拟改编)下图是“世界的两处重要湿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2012·泰州模拟改编)下图是“世界的两处重要湿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造成两处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 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C. 沙漠侵吞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D. 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2.下列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的过程

B. 环境污染造成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C. 围湖、围海造田,导致入流泥沙减少

D. 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

 

1.D 2.B 【解析】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于湖泊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少,平时要注意收集人类活动对湖泊河流的影响实例。 1.根据两图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湿地的轮廓判定甲处湿地是咸海,乙处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造成两处湿地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此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围湖造田造成乙湖面积缩小;大规模引水灌溉导致进入甲湖的河水量减少,随着咸海面积不断缩小,沙漠化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 2.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是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和功能。但是这一过程十分缓慢。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预。如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和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围湖、围海造田,能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围湖、围海造田,不会导致入流泥沙减少;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大增等。国家实施一系列保护湿地的措施,能够防止湿地消失的加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A. 食品    B. 日常用品    C. 服装    D. 家用电器

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A. 出行距离    B. 购物成本    C. 交通方式    D. 购物环境

 

查看答案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表”,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交通    C. 气候    D. 经济

2.我国最东部(130°E以东)和最西部(90°E以西)城市数少的原因是

A. 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B. 最东部冬天太冷

C. 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 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查看答案

“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 骑单车出行    B. 经营手工业作坊

C. 去速食店就餐    D. 建大型游乐场

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 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 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 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 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B.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C.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少

B.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