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区域图。 材料二 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区域图。

材料二  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脉以北、北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海拔约在1 100-1 500 m,大部分地方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而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三大绿洲农业区。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段线路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到西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新丝绸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材料三   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汉代时水草丰美,沃土千里。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在这个地区进行屯垦。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在祁连山峨堡作战时,所率40万大军就地伐木筑营、取薪、维修车辆,使峨堡原始森林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唐宋以后,由于滥伐山林和战争摧残,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在此地垦殖,再加上干旱少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风沙横行,许多绿洲最终成为沙地。随着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恶化,它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古丝绸之路东线选择河西走廊的原因。

(2)简述河西走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据材料三分析河西走廊环境变化的原因。

(4)结合材料并据所学知识简述河西走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1)①河西走廊以北有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气候干旱,地势起伏较大,行走困难,沿途缺水等,补给困难;②河西走廊以南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商队通行困难,补给不足;③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有充足的祁连山冰雪融水、自然条件较优越,农业发达。④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聚落分布较均衡,商业较发达,补给充足。 (2)①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自然原因:①气候相对干旱,生态脆弱;②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气候变化使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连年战争(冲突不断);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4)①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构想,为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②利用气候资源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③合理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④利用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控制旅游规模,提高服务质量;⑤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同时注意合理用水、注意生态保护,防治荒漠化等)。 【解析】本题以河西走廊为背景区域,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擦很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从商队的物资补给、影响通行的自然条件方面进行作答。据图可知,河西走廊的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均较恶劣,之所以选择河西走廊,主要应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同时考虑人口、经济的分布。 (2)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容该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大,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进而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湿地减少;农业不利的引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3)由材料可知,河西走廊由历史时期的水草丰美,沃土千里,演变成为生态环境恶劣、的破坏日,风沙横行,沙地广布的干旱地区,该过程的演变即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与气候干旱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增长、战争不断、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农业生产方式,不断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荒漠化的形成。 (4)本小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一结合区域特征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回答。 点睛: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1)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障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计划2016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实施160万人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照亮特困山区群众希望之路。

材料二:左图为贵州省地形图,右图为贵阳市气候统计图。

1)说出贵州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分析贵州虽处于南方湿润区却严重缺水的原因。

3)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我国

A. 华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青藏地区    D. 华南地区

2.有关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B.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C. 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查看答案

读某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黑点代表城市,则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宗教    D. 水源

2.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A. 洪水泛滥    B. 坡地开发

C. 交通线增多    D. 荒漠化范围扩大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 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 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 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 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 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 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按规律推理,处欣赏季节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A. 纬度低    B. 地势高    C. 雨季长    D. 气温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