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原始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生理密度是指单位可耕地面积的人口数量,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可耕地面积的农村人口数量。读表1,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表格可知,此年份
A. 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 B. 阿根廷人口总数最少
C. 美国人均可耕地面积最大 D. 印度可耕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一半
2.关于上述国家农业发展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和日本季风水田农业科技及机械化水平较低
B.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缓解了墨累一达令盆地水源紧张
C. 冬季低温和冻害是印度农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D. 阿根廷的粮食和肉类消费主要依赖国内广阔市场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 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 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现象
C.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藏身于页岩或泥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一样,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百万升记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通过高压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我国下列四地中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是
A. 太行山脉 B. 江南丘陵
C. 云贵高原 D. 四川盆地
2.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会直接诱发
A. 泥石流 B. 火山爆发 C. 滑坡 D. 地震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图中B处有一特大城市。近年来,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由粗放的畜牧业转变为混合农业。
(1)描述图中25°S以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说出A地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该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
(3)简析B城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4)说出A、B两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差异。
【答案】(1)东多西少;北多南少;西部沿海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2)受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信风控制;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降水少干旱;沙尘暴等
(3)混合农业经济效益高;市场扩大;地价上涨,集约化经营;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
(4)每年的3月21日-9月23日A地昼长小于B地;3月21日和9月23日A地昼长等于B地;其他时间A地昼长大于B地。
【解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读、影响降水的因素,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读。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类试题首先要看清题目中的要求,是什么地理事物,是“点”状地理事物分布还是“线”状地理事物分布还是“面”状地理事物分布描述。一组等值线的分布特征的描述应从数值变化、分布凸向、疏密程度、局部小闭合(最大、最小值)等角度描述。读图,根据等降水量线数值判断,图中25°S以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西部沿海等值线密集,说明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应从大气环流、洋流、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非洲南部地区,据A处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再加上沿岸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降水少。
(3)考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原因其实就是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问题,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再考虑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差异即可得出转变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政策、交通、农产品的消费状况、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和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地理因素。B城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由大牧场放牧业转变为混合农业,因为混合农业经济效益高。由于市场扩大,地价上涨,为满足城市市场需求,实行集约化经营。农业技术水平提高,政策支持等。
(4)读图分析可知,AB位于南半球,且A地纬度大于B低纬度。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可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而且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因此此时A地昼长小于B地;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因此此时A地昼长大于B地;
春秋分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时A地昼长等于B地昼长。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 海陆位置: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2、大气:(1)风向:海风(湿地)降水多,陆风降水少;(2)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3)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相反;(4)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
3、地形:(1)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 ;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
5、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6、人类活动:凝结核(城市雨岛)。
【题型】综合题
【适用】较易
【标题】【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2017年模拟卷(冲刺版)地理(四)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祁连山南北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给河西走廊上的这些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材料三 河西走廊上重要城市张掖1980~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
(1)祁连山南北两侧地形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说出河西走廊发展种植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间题主要有哪些?
(3)从“古丝绸之路”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简析河西走廊上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描述张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请针对当前产业结构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二:我国中部地区六省范围及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
(1)图示地区北部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_,通过实施_____工程,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2)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每年6、7月份受_____(天气系统)控制,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形成_____天气。
(3)长江流域7、8月份常受____(天气系统)控制,形成_____天气。
(4)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有_________。
(5)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简述两湿地主要的经济价值。
【答案】(1)煤炭 西电东送
(2)(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
(3)副高(或反气旋) 伏旱(或晴热)
(4)离东部较近 劳动力廉价(或地价低)
(5)航运 旅游(或提供农副产品与工业原料)等
【解析】本题以我国中部地区六省范围及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为背景区域,考查我国雨带的推移以及天气状况、湿地的价值、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北部为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为了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的紧张状况,我国实施了西电东送工程,将中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送到东部地区。
(2)武汉位于长江流域,受我国雨带的推移,每年6、7月份锋面移动到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形成梅雨天气。
(3)随着雨带的推移,7、8月份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伏旱天气。
(4)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价值。鄱阳湖和洞庭湖作为湖泊湿地,具有航运、旅游、提供农副产品与工业原料等经济价值。
【题型】综合题
【适用】较易
【标题】【全国省级联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2017年模拟卷(冲刺版)地理(四)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图中B处有一特大城市。近年来,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由粗放的畜牧业转变为混合农业。
(1)描述图中25°S以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说出A地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该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
(3)简析B城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4)说出A、B两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