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示意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时,商船从徐闻去天竺,出发的季节大多选择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5-6月出发而忌讳在7-8月,这主要是为了

A. 避开多雨季节    B. 避开多大风浪期    C. 避开伏旱天气    D. 借助风力和洋流

3.某日,一批商船走副线到达M地,用罗盘定位发现桅杆影子投向正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A. 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 身着棉袍的人们匆匆赶回家吃午饭

C. 城门开启,披着薄衫的人们纷纷进出    D. 寒夜的巷子里传来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1.D 2.B 3.B 【解析】 1.图示为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商船从徐闻去天竺,出发的季节大多选择在冬季,主要原因是顺风顺水,节省时间和燃料,所以D正确。 2.图示为汉朝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当时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5-6月出发而忌讳在7-8月,这主要是为了避开多大风浪期,所以B正确。 3.某日,一批商船走副线到达M地,用罗盘定位发现桅杆影子投向正北,即此时太阳位置最高,为当地正午12时,此时的汉长安城农夫们身着棉袍的人们匆匆赶回家吃午饭,所以B正确。 【点睛】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是顺流航行省时省燃料,逆洋流航行费时费燃料,我国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向西流,顺流航行省力,我国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北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多年平均的“月均雷暴日数”和“一天内闪电相对频数(以平均值100为标准)”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该城市的雷暴和闪电多出现在

A. 春季的夜晚    B. 夏季的午后    C. 秋季的凌晨    D. 冬季的傍晚

2.影响雷暴和闪电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昼夜温差    B. 水平气压差    C. 垂直气温差    D. 空气湿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年某地逐月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2.该地可能

A. 光热充足,适宜种植棉花    B. 发展绿洲农业

C. 海城辽阔,珊瑚礁发育好    D. 河流无结冰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千米,宽从几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材料二 下图为河西走廊简图。

(1)据图分析河西走廊城镇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河西走廊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分析其原因。

(4)目前,该地区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述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查看答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水稻

油菜、棉花等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