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

读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3分) (2)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4分)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3分) 【解析】试题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认为因素表现在五大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在这五大方面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但是不同的地区产生问题的原因又有区域差异。 (2)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及图列信息可知,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迁移。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的。 考点:该题考查荒漠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       

(2)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4)④⑤地区也是我国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酸雨对土壤的危害是                 ,请你为该地区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 乙地区—水土流失

C. 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 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2.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

A. 整体性    B. 联系性    C. 开放性    D. 差异性

3.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B. 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C.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D. 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查看答案

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 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 两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 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 大气污染    B. 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 水污染

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 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 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这些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 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 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 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3.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 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 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 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