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年底全线通水,...

【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年底全线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证有充足优质的水源供应北方地区,水源地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分);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2分);防止农业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浅,库容减少,输水量减少(2分);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2分);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2分)。 【解析】试题分析:水源地在农业开发中因该注意节水、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库容量、防治水污染等角度进行分析。节水方面: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方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库容:防止农业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浅,库容减少,输水量减少;防止污染方面: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避免水质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考点:南水北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旅游地理】材料一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以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2017年8月13日14时40分,九寨沟县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 ,其中21人确定身份,4人未确定身份。

(1)评价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灾后九寨沟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贝加尔湖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湖水清澈,湖中生活着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贝加尔湖周围共有300余条河流注入,但只有图中R河流出。

   

材料二 图中甲城是西伯利亚的大城市,工业以机械制造(重型机械、机床、电缆)为主,市内有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

(1)说出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价值。

 

(2)简述R河的水文特征。

 

(3)如果从贝加尔湖引水到乙地,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4)简析甲城近年来成为投资热土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凤凰山南麓山前冲积扇上。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山高水也高,有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等4条沟溪流经,胜似江南,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梯田。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分析凤堰梯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的原因。

(2)说明该地能够修建梯田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气候除外)。

(3)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

(4)你是否赞同依托凤堰梯田大力发展旅游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读马尾藻海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海域其实是一片长着马尾藻的异常“平静”海域。海域中的马尾藻随水流呈顺时针方向缓慢的移动。对于该海域异常“平静”的分析最正确的是(  )

A. 东北信风对该海域的影响大    B. 该海域在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圈中心

C. 该海域受下沉补偿流影响大    D. 该海域不在主航道上,船只活动影响小

2.马尾藻海是一个水温较高的海域,对该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受海域附近暖流的影响    B. 在板块的交界处,海底火山活动强烈

C. 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D. 该海域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故气温高

 

查看答案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 ,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 高温多雨    B. 低温多雨    C. 高温少雨    D. 低温少雨

2.当地越靠近冲击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 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 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 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 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