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1)~(4)题。 材料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1)~(4)题。

材料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 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1)由题干知“老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从地形、气候、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2)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 (3)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 (4)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加大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使“北大荒”成为“北大仓”。随着开发的进行,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开始退耕还湿地,使生态环境好转,最终三江平原地区人地协调发展成为新天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结合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描述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形特征。

 

分析海南岛吸引俄罗斯游客的原因。

 

分析海南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查看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 abcd    B. dcba    C. dbac    D. adbc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洪涝灾害    B. b——土壤肥力

C. c——灌溉水源    D. d——生长积温

3.有关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区域河流众多,内河航运普遍

B. b区域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C. c区域的温度带都是中温带

D. d区域的能源主要太阳能是和地热能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⑦⑧

 

查看答案

钓鱼岛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领土,日本强行霸占钓鱼岛,并经常驱逐中国渔船,其真正目的是

A. 准备侵略中国

B. 恢复太平洋霸主地位

C. 敲诈渔民钱财

D. 占有钓鱼岛及其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

 

查看答案

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三面环海,一面背山,民居依坡而建,房屋的墙、屋顶都是用石头和岩块构成(如下图)。该民居的建筑用材均用石头的主要功能是抵御

A. 台风    B. 辐射    C. 海浪    D. 风暴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