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D 2.B 3.D 【解析】12月22日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赤道昼长时间不变,始终是12小时。其它地点纬度越高,与赤道昼长12小时的差值越大。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产生昼夜长短变化。 1.12月22日是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读表格,四地中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是丁地,属于南半球的是丁地,D对。A、B、C错。 2.赤道昼长时间不变,始终是12小时。其它地点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即与赤道昼长12小时的差值越大。根据表格中昼长时间与12小时的差值判断,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排列顺序,即昼长差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是甲乙丁丙,B对。A、C、D错。 3.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存在,①、③对,②错。地方时的不同与昼长变化无关,④错。D对,A、B、C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 温室效应    B. 热力环流    C. 海陆热力差异    D. 风的形成

2.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2013年10月23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一场大雾致使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5测量计“爆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A. 大量燃煤采暖    B. 城市汽车拥有量大

C. 多大风天气    D. 多晴朗干燥天气

2.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面辐射增强    B.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C. 大气对流旺盛    D. 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

读下图,判断回答。请回答下面小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b>c>d>a    B. 气压:a>c>b>d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温、减湿

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A. 白天的海风    B. 夜晚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    D. 夜晚的陆风

4.若该图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 b地多为晴朗天气    B. 表示西风带

C. a地多阴雨天气    D. 表示东北信风带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d

C. 大气的吸收作用——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查看答案

甲、乙两图分别为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图中

A. a表示纵波    B. 表示莫霍界面

C. b表示横波    D. 为地球内、外核的分界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推测图中

A. 组成以上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岩石

B. 之间的物质全部为固态

C. 层物质呈液态或熔触状态

D. 处物质可能为固态,以铁、铁的硅胶盐类为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