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经纬网图”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 ...

读“经纬网图”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于寒带的有___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___。

(3)丙位于甲的________方向

(4)右图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5)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1)(60°S,170°W) (2)乙、丁 丙、丁 丙、丁 甲、乙 (3)西南 (4)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5)莫霍界面 【解析】(1)图上中心点为S,说明是南半球的俯视图。相邻两条纬线相差10°,所以甲低纬度为60°S。南半球地球顺时针自转,从180°向东经度数减小,因此经度为170°W。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与之相对的160°E经线。小于20°的西经度和小于160°的东经度在东半球;大于20°的西经度和大于160°的东经度在西半球。甲为170°W,乙、丁为150°E,丙为170°E;故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乙、丁;高纬度地区指60°--90°之间的地区,故丙、丁在高纬;寒带指地理纬度大于66.5°的地区,温带指位于23.5°--66.5°之间的地区,因此丙、丁位于寒带,甲、乙位于温带。 (3)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中,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表示南北,纬线表示东西。和甲相比,丙更靠近南极点,因此丙位于甲的南方。根据劣弧定向,丙位于甲的西部。故丙位于甲的西南方。 (4)图中数据显示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5)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因此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北半球冬至到秋分期间,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9-40题。

1.图中①、②、③、④为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2.北半球夏至日时,夜最短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日地球上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或夜长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面小题:

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则这两地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转线速度为零

B. 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 该天,日出时刻地方时早于6

D.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达90°

3.如图示日期为622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 甲位于热带,乙可能位于寒带

C. 甲地比乙地日出时刻早    D. 四地中,丙地纬度最高

 

查看答案

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低                           ②距海远,降水少

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   ④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 太阳风    B. 耀斑    C. 黑子    D. 极光

 

查看答案

GPS接收机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格林尼治(世界标准时间)时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杭州时,其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21:50、 10:l0,则杭州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大约是(     )

A. 06:50、18:30    B. 05:50、18:10    C. 09:50、20:10    D. 06:10、18:30

2.此日的日期最可能接近(     )

A. 315    B. 620    C. 915    D. 1220

 

查看答案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总称

C.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