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区域天气形势图,图中虚线为等压线(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问...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区域天气形势图,图中虚线为等压线(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图示区域水平气压差最大值可能为

A. 12    B. 18    C. 20    D. 22

2.此时甲地吹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3.有关此时我国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多阴雨天气

B. 冷锋已经到达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降温降水

C. 冷锋已经到达东北地区,带来了阴雨天气

D.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1.B 2.A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中相邻等压线的等压距为4百帕,此时图示区域气压最高值为1 024~1 028,最低值为1 008~1 012,则此时图示区域水平气压差最大值为12~20,可能为18。 2.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甲地右侧为低压中心,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故此时甲地吹西北风。 3.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据该图可知,此时我国东北地区为低压中心,形成锋面气旋,冷锋位于东北地区,会带来阴雨天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A. 处流速快、含沙量小,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 处流速快、含沙量大,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 处流速慢、含沙量小,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 处流速慢、含沙量大,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2.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A. 变快,变慢    B. 变慢,变快

C. 都变快    D. 都变慢

3.一艘采沙船在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A. 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 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 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 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可能是

A.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B.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2. 若甲地的对面驶来一艘轮船,其桅杆上的旗帜飘向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南

 

查看答案

洋流可以影响海水的水平温度,从而导致海水剖面图水温等温线发生变化,若下图海水表面水温仅仅考虑洋流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

A. 西风漂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巴西暖流    D. 加那利寒流

2.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查看答案

汉字造字中蕴含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门的朝向可能是

①正东 ②正南 ③正西 ④正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关于图中屋内正午地面光照面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年一样

B. 正午比上午大

C. 夏至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达到全年最小

D. 春秋分日各地一样

3.若夏至日北京时间17:0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

A. 四季分明    B. 出现极昼现象

C. 酷暑难耐    D. 分布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该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境内69%为森林,8%为耕地,10%是湖泊。长期以来该国依托森林经济发达,是世界重要的纸张和纸板出口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近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国际有关组织评为世界“技术最发达国家”“最具竞争力国家”。

(1)分析该国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

(2)该国北部风力最强的季节是________季,简要说明其原因。

(3)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的经济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向电信等高科技产品转型尤为突出。简述这一变化对该国产生的有利影响。

(4)图中所示地区的湿地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请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