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水源、土壤 B. 劳动力、技术 C. 气候、地形 D. 市场、交通
2.与①区相比,③区商品粮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A. 机械化水平高 B. 土壤肥力高 C. 水热资源丰富 D. 人均耕地面积大
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 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 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 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
A. 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 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 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 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 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 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D. 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 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 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 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 天人合一
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 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B. 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C. 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D. 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