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四个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 甲、丁、乙、丙 B. 乙、丙、甲、...

四个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 甲、丁、乙、丙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甲、乙、丙、丁

 

A 【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位于赤道,线速度应最大,排除法即可判断A正确, BCD均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10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图为“卫星发射时不同纬度纬线上部分地区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算,北京时间是

A. 23时48分    B. 6时12分    C. 18时48分    D. 0时12分

2.图中四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丙、甲、乙、丁    D. 丁、丙、乙、甲

 

查看答案

某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下图为“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对该人造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    B. 人造天体表面的日较差小于地表的日较差

C. 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D. 能拍到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A城镇风向是________。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该地区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大幅度增加,为探究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你认为应首先收集哪方面的资料?

(3)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________,建议________。

②在E、F两地中,________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农业部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_______;N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减少,_______增加。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5)保护该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材料二: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不断增加。灌溉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1)该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污染,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2)图中反映出灌溉造成的生态灾难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其组成要素是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相互渗透的。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化,必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这种关系,任意对________加以改变,最终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