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等流时线是指流域上径流能同时到达流域出口的所有地点的连线。按一定的流速,在流域地...

等流时线是指流域上径流能同时到达流域出口的所有地点的连线。按一定的流速,在流域地图上可做出许多条汇流时间的等值线,使得在同条等值线上的水质点能在该汇流时间同时集中到流域出口,这就是等流时线图(如图所示,图中数值为相对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等流时线弯曲方向与地形无关

B. 等流时线数值越大,表示离流域出口越远

C. 等流时线数值越小,表示流量越小

D. 等流时线越稀疏,表示流域面积越大

2.据图分析,下列结论可以确定的是

A. 甲河段落差最大

B. 乙区域植被覆盖率最高

C. 丙河段流量最大

D. 丁区域地形最平坦

 

1.B 2.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等流时线及其影响因素的判读。 1.等流时线弯曲方向与地形有关,A错;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距离流域出口越近,等值线的数值越小,数值逐渐向河流上游递增,即距离流域出口越远,B正确;等流时线数值越小,表示越靠近河流下游,流量应越大,C错;等流时线的疏密不能直接反映流域面积的大小,D错。故选B。 2.河流落差大,流速快,等值线应最稀疏,A正确;等值线较密集,表示流速较慢,植被覆盖率高会导致降水的汇流速度变慢,但乙区域等流域时线不是最密集的,B错;丙河段不是离流域出口最近的,故流量不是最大,C错;等流时线分布越密集,表示流速越慢,就地形而言该地形应该最平坦,而由图可知丁区域等流时线不是最密集的,D错。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中,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以各种开工创办经济实体,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个回迁”的“归雁经济”效应。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可能出现“归雁经济”效应的省区为

A.     B.     C.     D.

2.“归雁经济”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A. 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B. 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

C. 留守儿童比重降低

D. 劳动力价格下降

 

查看答案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查看答案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②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

(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成________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因为那里地形____,水源________,________便利。

(3)如果图中A、B、C与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的早期聚落相对应,请用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则该区域是我国的______平原。

A          西安

B                    宝鸡

C                    渭南

 

查看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________,地质构造为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地区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则其可能埋藏于图中________(甲、乙、丙、丁)处。

(3)图中②环节的名称是________。目前人类改造最多的环节是________。

(4)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____。

(5)右图为左图中某一地区的地貌景观,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A、B两地中的________地。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