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乙地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1)乙>甲>丁>丙 (2)画图略 (3)甲 (4)阴雨、晴天,乙 (5)东北,西风,水平气压梯度力 (6)乙 【解析】(1) 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甲、乙、丙、丁四点中,在高空气压丁大于丙。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近地面气压乙大于甲。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 (2)图上环流模式箭头标成逆时针方向。 (3)甲、乙两地中,甲气压低,气温较高的是甲。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甲地是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地是下沉气流,多晴天。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差,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流低。所以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乙。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由乙吹向甲,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东北,丙、丁位于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风由丙吹向丁,受向右地转偏向力影响,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则表示郊区的是乙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地球阳光分布示意图回答:

(1)这是              日(节气)太阳光照射图。

(2)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此时D地的地方时是      时;B地的地方时是              时。

(3)C地的昼长是               小时。

(4)图中的晨昏线是               (晨线或昏线)

(5)此日,A、B、C、D四地昼夜长短按照由长到短排序是                     

(6)此日,A、B、D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排序是                       

 

查看答案

读下图 “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

(1)两幅图中表示7月份的图是                   ,图中①处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图中②处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③处季风的成因主要是                                       ,①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4)简述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读“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为                              带,此时正值北半球的            季,

④地气候特点是                                        

(2)⑤地气候类型为                    ,其分布规律是                                 ;该气候因常年受                              的影响,具有                      特点;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中,因全年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还有          (填数码)。

(3)②、⑥两种气候类型为:②是                       、⑥是                      ,该两种气候的相同点是                                         

 

查看答案

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

B. 季风环流属于大气环流

C.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 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查看答案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 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 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 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