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①②对应的板块是( ) A. ①亚欧板块,②非...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①②对应的板块是(  )

A. 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    B. ①亚欧板块,②印度洋板块

C. ①印度洋板块,②非洲板块    D. ①印度洋板块,②太平洋板块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流水沉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1.B 2.D 【解析】 1.图中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侧是亚欧板块,②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侧是印度洋板块,B正确。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D正确。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 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 花岗岩、玄武岩    B. 石灰岩、砂岩

C. 石英岩、大理岩    D. 大理岩、石灰岩

 

查看答案

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山东原是我国的粮食、棉花、花生生产大省,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花卉、蔬菜、水果为主的出口基地。科技投入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据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已由种植园农业转变为商品谷物农业

B. 由于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摆脱了地域的限制

C. 该地区的农业属于典型的混合农业

D. 人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查看答案

近年在黄土高原推行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使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①经济作物比重增加 ②趋向机械化 ③促进商品农业发展 ④趋于自给自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①河川淤沙减少 ②物种数量增加 ③蒸发量减少 ④洪水流量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读材料及图回答以下问题。

部分粮食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2001年)

 

(1)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是在我国三大平原中的____________平原。

(2)以下小麦产区中,属于春小麦产区的是(双选)(  )

A.加拿大中南部小麦区

B.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区

C.阿根廷拉普拉塔平原小麦区

D.俄罗斯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小麦区

(3)我国三类粮食(小麦、玉米、大豆)价格为什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至少答三点)

(4)我国粮食库存已达到5 000亿斤,出现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但加入WTO后,国外特别是美国粮食大量登陆我国,如何妥善处理我国粮食生产问题?(至少答三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