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为“我国某市城市用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图例中,代...

下图为“我国某市城市用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图例中,代表住宅、商业用地的分别是___、___。以商业用地为例,说明判断理由___。

(2)在城市北部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其理由主要有_____。

(3)形成铁路穿城而过现状的因素主要是____。试评价铁路和城际铁路穿越城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_________

 

(1)甲、乙分布于市中心;占地最少;交通通达度高 (2)地价低;临近文化区;环境质量好;交通便捷 (3)历史 方便人们出行;造成交通干扰;噪声污染 【解析】(1)据图,依据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看商业区付租能力最高,其次是住宅区。所以城市中心附近多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附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所以代表住宅、商业用地的分别是甲、乙。商业用地的选择是占地面积最小,且交通通达度高。 (2)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要求一般选择地价低,离高校近的地方,便于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交通便捷。对环境要求高。 (3)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铁路穿城而过是历史因素造成的。铁路和城际铁路穿越城区对城市的影响是造成交通干扰、噪声污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贾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材料二 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1)滇藏茶马古道地区的地形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茶马古道多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

(2)“茶马古道”对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3)你认为“茶马古道”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表为“我国三大城市群部分资料统计表”,下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由表可知,三大城市群中

A. 人口密度最小的是珠三角

B. 城市人口最少的是京津冀

C. GDP占全国比重最大的是长三角

D. 单位面积城市人口最多的是珠三角

2.目前,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特征主要是

A.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B. 逆城市化日益显著

C. 城市新区不断涌现    D. 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3.当前,三大城市群面临的共性问题有

A. 基础设施承压过大    B.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C. 产业转型较为缓慢    D. 国内经济发展腹地偏小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日某时刻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我国

A. 江南大部天气晴好    B. 西北地区细雨和风

C. 东北气温有所回升    D. 西南地区狂风暴雨

2.此时,我省省辖市中降水概率较低的有

A. 连云港    B. 苏州    C. 无锡    D. 宿迁

3.即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的省(区)有

A. 甘肃    B. 新疆    C. 山东    D. 内蒙古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以前孔雀河流域胡杨林郁郁葱葱,而目前却有上百万亩胡杨林枯死。下图为“新疆孔雀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图”,据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目前胡杨林大片枯死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退化    B. 降水量稀少    C. 过度开垦    D. 不合理用水

2.改善该地胡杨林生长环境的对应措施有

A. 退耕还草还林    B. 统筹安排流域用水量

C. 实施人工降雨    D. 人口迁移至上游地区

 

查看答案

火星表面是一个空气稀薄且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太阳风可能是导致火星大气稀薄的“罪魁祸首”。下图为美国航天局2015年11月5日公布的“太阳风加速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主要是因为地球

A. 与太阳距离更远    B. 公转速度较慢

C. 表面温度较低    D. 体积和质量更大

2.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到达火星的太阳辐射减少    B. 火星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C. 火星表面辐射减弱    D. 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