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浙江省地处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

浙江省地处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了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特征。下图为浙江某地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的对数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浙江省水土流失特点。

(2)分析浙江省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工矿地、园地、林地和草地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以上以坡耕地最为严重 (2)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红壤土层薄,易被侵蚀 【解析】试题分析: (1)浙江水土流失的特点,即流水侵蚀强度的变化特点。读图,横轴表示侵蚀强度 ,纵轴表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某种侵蚀类型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图例判断各曲线的变化,工矿地、园地、林地和草地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及其以上侵蚀以坡耕地最为严重,占 的比重最大。 (2)浙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坡耕地由于人类开垦,植被稀疏,保持水土能力差。丘陵地区的红壤土层薄,易被侵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象专家分析,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扬沙、沙尘天气与北方地区冬春季普遍干旱、降水减少和土壤表层松化有明显关系。

材料二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

(1)图中表示的是发生在我国的较严重的三类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近年我国①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趋向恶劣,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中的________要素发生了变化。此外,人类对陆地环境中________要素的直接破坏,也扩大了①灾害发生的范围和频度。

(3)分析②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南地区表现得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前,传统的塑料包装正日益被纸包装所取代,原因是(  )

A. 纸包装比塑料包装便宜

B. 纸包装比塑料包装美观

C. 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D. 纸包装比塑料包装轻便

2.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 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 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 防止电池中汞、镉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 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查看答案

图甲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乙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的景观反映了图乙中的环境问题是(  )

A.     B.

C.     D.

2.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  )

A. ①③    B. ①④

C. ④⑤    D. ②⑤

 

查看答案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如右下图(①物理及化学作用 , ②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 黄土高原—盐渍化

C. 云贵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红漠化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强度大,多暴雨 ③自然灾害频繁 ④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 , 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

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查看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B. 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不变

C. 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D. 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2.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 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增大

C. 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 全球水旱灾害发生频次降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