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下面...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P地与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A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沙丘形状,可以判断当地多西北风,属于我国冬季的季风风向。P地位于山脉东侧,有山脉阻挡西北季风的影响,大风日数少,Q地位于山脉西侧,没有山脉的,大风日数多,①对。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P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Q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②对。P位于季风区一侧,水汽较多,年降雪日数也较多。Q位于干旱区,水汽少,降雪天数少,③错。Q地干旱,风大,沙尘暴日数多,P地风力较小,沙尘暴日数较少,④错。所以A对。B、C、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下图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据此完成下题。

关于上图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

C. 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

D. 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查看答案

读“我国甲、乙两盆地山河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E山脉北坡自然带谱较F山脉东坡自然带谱简单得多,其主要原因是E山脉北坡

A. 相对高差较小,水热条件的变化不明显

B. 地形坡度较陡,不适宜不同植物的生长

C. 降水太少,不具备森林生长的水分条件

D. 人类活动较密集,自然带谱的破坏较严重

2.与乙盆地相比,甲盆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丰富    B. 光照充足    C. 地形平坦    D. 土壤肥沃

3.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都具备的有利条件是

A. 技术力量雄厚    B. 常规能源资源丰富

C. 水陆交通便利    D. 靠近国内主要消费市场

4.下列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地形以山地为主,新疆的地形有“三山夹两盆”之说②塔里木河为我国最长的 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内③灌溉农业为本区的特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 誉为“塞外江南”④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草原为我国最好的草原 之一,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就生长在这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地降水量示意图和地下水水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  )

A. 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    B. 主要面临水土流失问题

C. 多外流河,流量年际变化大    D. 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2.该地近几年可能(  )

A. 大力种植以乔木为主的植被    B. 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治理荒漠化

C. 在缓坡地带,大力修建梯田    D. 采取人工措施,增加冰川积雪的融化量

 

查看答案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副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 冬季    B. 秋季    C. 夏 季    D. 春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 东南沿海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地表水土流失速度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三大类岩石名称。

a和b是________岩、c是________岩、d是________岩。

(2)把图中数字与其对应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      固结成岩

②           上升冷却凝固

③           重熔再生

④           变质作用

(3)从褶曲的弯曲形态判断,图中甲地是________;从地表的形态判断,该地的地貌是________。

(4)丙地岩体相对两侧岩体的位移方向是________(上升或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