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龟兹古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古代西域之大国,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

龟兹古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古代西域之大国,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古代龟兹(库车)成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区位条件有:(   )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耕    ②土壤肥沃,盛产丝绸;

位于山麓地带,水源相对充足    ④地处东西交通要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关于该区域地理事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B. 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C. 区域内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地的迎风坡    D. 魔鬼城的形成与风力作用无关

 

1.C 2.C 【解析】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1.龟兹(库车)位于塔里木盆天山脚下的冲积扇平原处,气候干旱,①错误;该地不产丝绸,②错误;但因龟兹位于天山南麓,接纳天山冰雪融水,水源相对充足,③正确;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通要冲,商贸发达,④正确。故选C。 2.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A错误;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小,B错误;区域内的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地的迎风坡,C正确;魔鬼城是由风力侵蚀而成的,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山谷里梯田层层、炊烟袅袅、民居紧依。其民居是农民就地取材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依山就势,构思精巧,以马头墙(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

A. 地势起伏大,多石林、峰林    B. 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C. 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D. 隆冬时节,田间有成片油菜

2.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A. 防火    B. 防水    C. 防风    D. 祈福

 

查看答案

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年时,以下现象正确的是(   )

A. 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B. 有线电视信号中断

C. 大气对流层中产生强烈的电磁扰动    D. 在阿尔卑斯山可看到极光

 

查看答案

读“我国祁连山山麓绿洲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绿洲(左图)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水源    B. 交通    C. 地形    D. 土壤

2.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右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一阴坡),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一阳坡)。造成阴脸林木葱郁的主要原因是(   )

A. 阴脸为东南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 阴脸光照强,热量充沛

C. 阴脸为缓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D. 阴脸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铰好

 

查看答案

河套灌区位于阴山与黄河之间,是引黄河水灌溉形成的农业区。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79.7%,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左图为河套灌区地形图,右图为乌梁素海面积及明水面积变化示意图(明水面积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左图所示阴山地区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

A. 山顶终年积雪

B. 山地北侧河流最终可入北冰洋,南侧河流最终可入太平洋

C. 北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南坡受流水侵蚀作用强

D. 山地北麓为温带草原带,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根据图文资料,关于乌梁素海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可能是             (    )

①为减轻凌汛大量蓄水②泥沙淤积③湖泊水体富营养化④过量灌溉后过量排放入湖使湖水增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地理事物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等值线表示的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

A. 海拔高度(单位:米)    B. ≥10℃积温(单位:℃)

C. 年日照时数(单位:小时)    D. 年总蒸发量(单位:毫米)

2.甘肃武威的数值小于酒泉,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植被

3.西南部的和田地区数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 受湿润气流影响,阴雨天较多    B. 工业排放大量废气,雾霾严重

C. 植被破坏,沙尘天气多    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