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2017年12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开发干热岩资源试验。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

2017年12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开发干热岩资源试验。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长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以上的高温岩体、它是一种新兴地热资源,可广泛用于发电、供暖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干热岩主要属于

A. 岩浆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侵入岩

2.我国干热岩最主要分布在

A. 东南沿海    B. 华北地区    C. 西北内陆    D. 青藏高原

3.与传统地热资源相比,干热岩

A. 开发难度小、成本低    B. 埋藏较浅、分布

C. 无季节变化、污染少    D. 产业链短、效率低

 

1.D 2.D 3.C 【解析】 1.由材料信息可知,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以上的高温岩体,因此干热岩主要属于岩浆喷发没有露出地表,属于侵入岩,所以D正确。 2.由材料信息可知,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以上的高温岩体,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可能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所以D正确。 3.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温度在150℃以上的高温岩体,它是一种新兴地热资源,可广泛用于发电、供暖等,与传统地热资源相比,无季节变化、污染少,所以C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冰川学上的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下图是四个时段冰川物质平衡分布统计图。据北完成下面小题。

1.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

A. 3810~3950    B. 3950~4020    C. 4020~4120    D. 4120~4210

2.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

A. 3810~4486米递增    B. 3950米向上下递增

C. 3950-4486米递减    D. 4210米问上下递减

3.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网络,北以内蒙古为核心,南以贵州为核心。我国数据中心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是能源支出,主要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自然制冷按冷凝器冷凝方式分为风冷和水冷。风冷机组通过风冷冷凝器与外界空气换热,利用风换热带走热量;水冷机组通过水冷冷凝器与冷却塔提供的冷却水换热,利用冷却水带走热量。机房温度过高和灰尘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水的三态变化会吸收和放出热量。

材料二 内蒙古自治区图和贵州省简图。

(1)简述内蒙古和贵州大数据中心主要自然制冷方式的差异。

(2)如果贵州数据中心为了节约水资源,采用下图中的方式制冷,推测其主要的工作季节并简述它的工作原理。

(3)与内蒙古比较,简述贵州建设大数据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

(4)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比,简述在贵州建设大数据中心对当地发展的突出意义。

 

查看答案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分析图示地区在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带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    )

A.钢铁工业    B.石化工业        C.有色金属工业    D.煤炭工业

(4)指出图中绿洲的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总结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征。

 

查看答案

【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

材料一 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A城市(见下图)开幕。全球变暖是此次大会关注的焦点,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6.4℃。

材料二:A城市1961年-1990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材料三:

(1)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判断A城市所在国适宜开发风能还是太阳能?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世界许多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

 

查看答案

【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

2016年12月21日以来,太行山脉东侧的河北省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指数多次出现爆表,甚至有监测点PM2.5和PM10一度双双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气象台发布雾、霾双红色预警,部分中小学停课。下表为石家庄市12月22、23日天气资料。

(1)分析石家庄市本次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

(2)从交通运输角度提出缓解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