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六:旅游地理)
肯尼亚境内有数十个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胜地,每年的6-9月是观看野生动物的最佳时间。下图为肯尼亚部分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
分析6-9月为观看野生动物最佳时间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2米,南坡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坡。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络绎不绝。
气温直减率是指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的线性关系。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大气运动、空气密度、水汽含量、潜热(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等密切相关。中国大陆气温直减率的日变化同太白山北坡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变化表现出一致性。下图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两坡的某年气温直减率比较图。
(1)“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春花秋叶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是登太白山最佳的写照。用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加以分析。
(2)分析夏季太白山北坡的气温直减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3)推测一天中气温直减率最小值出现的时段。简要分析该时段与太白山北坡1月份气温均小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胭脂虫是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昆虫。其体内含胭脂红,可以制备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应用于制衣、食品、化妆品、医药、饮料等行业,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胭脂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6℃C.20-30°c时,胭脂虫种群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c时种群增长最快。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群数量。胭脂虫主要借助风力繁殖扩散加那利群岛是一多山的群岛,曾是胭脂红素的主产地。1831年,群岛的胭脂红素的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短期内成为这种染料的主要出口地。在19世纪末期,随着人工合成颜料的出现,胭脂虫行业趋于表落。下图为加那利群岛所在的区域和胭脂虫景观图。
(1)分析加那利群岛发展胭脂虫行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推测19世纪期间加那利群岛胭脂虫行业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规划加那利群岛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并做简要分析。
(4)我国某企业计划在吐鲁番盆地或台湾岛西部建立胭脂虫养殖园。根据胭脂虫的生存环境要求,你认为哪个地区更加合理,并说明理由。
某登山运动爱好者于当地时间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出发徒步登彩虹山,并拍照留念。彩虹山的海拔高度为5050米。下图为该登山爱好者在秘鲁彩虹山留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彩虹山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 外力沉积一地壳下沉一外力侵蚀
B. 外力沉积一地壳上升一外力侵蚀
C. 外力侵蚀一地壳下沉一外力沉积
D. 外力侵蚀一地壳上升一外力沉积
2.近年来人们才发现彩虹山,其主要原因是
A. 形成晚,人类活动较少
B. 地理位置偏僻,遥感技术落后
C. 海拔高,风化作用强烈
D. 全球气候变暖,冰雪消融加快
3.登山队员拍照时,当地的时间大约为14时。登山队员面朝
A. 偏东方 B. 偏南方 C. 偏西方 D. 偏北方
在河流中,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某校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段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考察,发现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细砂,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与细砂共存,并绘制了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下图为所考查的河段及其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小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乙地附近鹅卵石与细砂共存现象显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地势趋缓,搬运能力减弱 B. 位于凸岸,沉积作用显著
C. 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 D. 降水变化大,侵蚀物质数量多
桑蚕养殖的全产业链为“桑一茧一丝一绸”,其中采桑叶、采蚕茧的机械化程度低。20世纪90年代开始,蚕桑生产在省域范围内转移。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东桑西移”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传统桑蚕养殖区,采桑叶机械化程度低的原因
A. 种植区地形崎岖,不利于机械化经营 B. 桑蚕养殖利润较高,人工费用比重低
C. 个体经营规模小,机械化作业成本高 D. 灌木丛中作业,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2.桑蚕生产的多次转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桑蚕的生产格局发生改变 B. 资金、技术、劳动力西移
C. 丝绸市场范围向西部扩大 D. 大气与水体污染范围扩大
3.在桑蚕养殖区,桑果、桑果汁、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业效益显著提高该生产活动所属范畴是
A. 综合利用 B. 农业结构调整
C. 多种经营 D. 延长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