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左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右图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 纬度偏高,气温偏低,物理风化作用弱    B. 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

C. 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    D. 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

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 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 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 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B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知识,学生要熟悉黑土的形成条件和人类对黑土造成的影响。 1.东北平原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幅度大,冻融作用明显,物理风化作用强,A错。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B对。不是因为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C错。气温高分解作用强,不利于有机物质积累,D错。 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对。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是土壤厚度变薄的原因,A、B错。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骨灰级”驴友准备在 5 月份从中国出发,计划在一个月时间内按下 图所示线路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河流中,该驴友在整个旅途中没有经过的是(   

A. 莱茵河    B. 伏尔加河    C. 赞比西河    D. 刚果河

2.从俄罗斯到南非一线经过的气候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大陆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热带草原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对于沿途景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坦桑尼亚草原的动物们向南迁徙    B. 南非地区的河流水位一年中最高

C. 刚果(布)分布有大片水田    D. 俄罗斯昼长夜短

 

查看答案

图示西伯利亚地区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为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左图)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气温曲线图(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

A. 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B. 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

C. 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D. 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 ℃

2.东方站各月气温都比南极点低,主要原因是东方站( )

A. 纬度比南极点高    B. 海拔比南极点高

C.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D. 终年盛行西北风

3.法拉第站在哈利湾站的( )

A. 西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

 

查看答案

读某国局部地区图及A、B两地降水资料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导致A、B两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地势    B. 海陆位置    C. 洋流性质    D. 大气环流

2.甲河附近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混合农业区。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农场主产羊毛和水稻    B. 位于大分水岭雨影区,降水稀少

C. 农场经营方式以国营为主    D. 农产品商品率高,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查看答案

甘肃玉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陆上三峡”,玉门是其主战场。图4为“河西走廊”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河西走廊能够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一电能源丰富    B. 油一电能源丰富

C. 水一电能源丰富    D. 煤一电能源丰富

2.助推玉门成为“陆上三峡”主战场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风力    D. 太阳辐射

3.发电基地的建设利于当地

A. 完善基础建设,减少寒潮危害    B.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C. 加速资源枯竭,抑制经济发展    D. 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