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26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出征南极。本次科考除执行长城站...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26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出征南极。本次科考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外,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考查期间,考查队员将在昆仑站构筑深冰芯钻探的场地。   

(1)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利用,叙述错误的为(  )           

A. 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 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 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1)GPS;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1)本题以南极科考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 (2)“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因此C错误,ABD正确。故答案选C项。 (3) 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1~1990年我国台湾省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变动(1951~1990年) 单位:%

1.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交通条件改善

B. 市场需求变化

C. 劳动力素质提高

D.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对台湾1951~1990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A. 数字地球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遥感

 

查看答案

该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回答

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公路沿河流修建    B. 汛期最有可能被洪水冲毁的路段是丙

C. 该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D. W村位于下游,图示四村中水质最差

2.监测与预报该区域自然灾害需要用到的现代技术是(   

A. GPS和GIS    B. RS和CIS    C. RS和GPS    D. 数字地球

 

查看答案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A. 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 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查看答案

(题文)松花江是东北地区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在河流封冻的季节,防汛部门密切注意河流的冰情,采取的合理手段是(  

A. 利用RS技术,确定封冻河段    B. 利用GIS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

C. 利用GPS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    D. 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

 

查看答案

(题文)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车辆跟踪    B. 合理分配车辆    C. 降低能耗    D. 提高运营成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