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该苹果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图7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区域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渍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试题 (1)读图,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利于作物生长。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含糖量高。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在2--10月份,生长周期长。冬季寒冷,病虫害少,品质好。 (2) 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区,水源短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水资源锐减等问题。治理区域的环境问题,主要措施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黑龙江    B. 新疆    C. 山东    D. 广西

2.该循环经济模式(  )

A. 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

B. 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

C.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D.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

 

查看答案

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人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将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展示被污染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图为成都的活水公园。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可以发展成都治水模式的城市是(  )

A. 乌鲁木齐    B. 兰州    C. 西宁    D. 广州

2.建立活水公园的生态效益是(  )

A. 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B. 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加快水体流动,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C. 营造亲水型宜居城市

D. 推广高科技的环保技术

 

查看答案

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

A. 青藏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 饲料厂    B. 油菜地

C. 养鱼场    D. 酒精厂

3.该循环经济

A. 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 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查看答案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主要措施是(  )

A. 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 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 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 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 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 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 提高了生产效率    D. 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查看答案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 1 300米以下地带    B. 1 300~1 900米地带

C. 2 500米以上地带    D. 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 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 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 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 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