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阅叶林一阔叶杂木林一灌木林一草本。某科研团队于8月份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概括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3)简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原因:土壤温度高时,生物残体分解作用强,根系呼吸作用强,释放的C02多(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0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C02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4)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0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02(1分),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C02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解析】 本题组以东北某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时间变化为背景材料,以该山植被群落在逆行演替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变化、白昼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因素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太阳辐射与气温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探究与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1)结合图示可分析出该地区土壤CO2排放量在8时开始上升然后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单峰型。主要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植物根系作用增强,释放的CO2逐渐增多;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土壤温度最高应在午后一段时间,接下来太阳高度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土壤CO2排放量应该减小,因此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呈现单峰型。 (2)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8月份均呈现单峰型的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受当地气温变化影响所致,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通量大,而其它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通量小;但是不同植被状况而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壤水分等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比其他植被情况下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 土壤CO2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逆行演替”的原因是受人类干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阅叶林一阔叶杂木林一灌木林一草本,受人类活动干扰从阔叶林变化为草本植物,该地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结合图示可知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时,生物量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CO2排放量峰值逐渐减小,土壤有机质减小。 (4)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不一定能够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释放CO2进而参与全球的碳循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2和植被破坏导致CO2消耗减少所造成的,因此森林植物群落丰富,能更多吸收大气中CO2,维持碳平衡;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但光合作用消耗的CO2也会大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反而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建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我国南沙群岛是南海上散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南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恶劣环境条件,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2010年5月,海军南沙部队蔬菜生产生活保障项目——“南沙温室”建设正式启动。

(1)指出永兴岛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2)分析南沙岛礁种植蔬菜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

(3)“南沙温室”与一般温室的功能有很大差异,推测其应具备的功能。

(4)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在“南沙温室”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头北脚南。每年都有几天,在太阳落山时,可见到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如下图)。当地旅游部门将每年的10月3日定为“卧佛含丹”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游客若拍摄“卧佛含丹”景观,最佳方位应在该山

A. 西南    B. 东北    C. 西北    D. 东南

2.下列哪一时段也可以观赏到“卧佛含丹”景观

A. 我国植树节前后    B. 五一劳动节

C. 春节前后    D. 元旦前后

 

查看答案

下图为台风“妮妲”的运动轨迹图。北京时间2016年8月2日3时,台风“妮妲”的中心在图中Z地(22.5°,114.8°E),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6时台风的中心到达K地(22.6°N,114°E),中心最低气压975百帕。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台风“妮妲”从Z地移动到K地,平均速度约为

A. 27 km/h    B. 15 km/h    C. 50 km/h    D. 60 km/h

2.台风中心到达K地时,K地

A. 天空万里无云    B. 太阳从正东方升起

C. 太阳高挂在东南天空    D. 风速很小,微风或静风

3.台风“妮妲”的中心在Z地时,海浪对M、N、Q、H四地破坏力最强的是

A. M地    B. N地    C. O地    D. H地

 

查看答案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为深水港。该港口由我国投资建设,于2015年2月基本竣工,预计2016年年底全面投入运营。读“瓜达尔港及相关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X、Y代表1月或7月等压线,瓜达尔港1月、7月的风向分别是(   )

A. 东南风    西北风    B. 东北风    西北风

C. 西南风    东北风    D. 西北风    东北风

2.瓜达尔港地区地带性植被是(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季雨林    D. 热带荒漠

3.春分日上午9:30(当地时间),瓜达尔港某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该船员此时面向的方向是(   )

A. 东南方向    B. 正西方向    C. 西北方向    D. 正北方向

 

查看答案

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的原始海岸湿地之一围垦是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景观自然演变的过程和方向。下图为江苏省不同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的距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时期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

A. 射阳段推进距离最大    B. 东台推进距离最大

C. 1991-2003年推进最快    D. 2003-2015年推进最快

2.与如东相比,射阳、大丰、东台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A. 湿地资源丰富    B. 水热条件最好

C. 位于淮河入海口    D. 人口密度大

3.推测江苏滨海湿地围垦过程中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利用类型是

A. 盐田    B. 水产养殖    C. 稻田    D. 天然滩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