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     B.

C.     D.

2.该国最可能是(  )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日本

3.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 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工业

C.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动力导向型工业

 

1. D 2. B 3.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工业特征及发展概况。 1.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的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排除B、C;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快。故选D。 2.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以推知为中国,故选B。 3.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集聚。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查看答案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一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一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