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的。湖淀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该湖是经历了地质时期万年以来的演变而形成的。由于众多河流入淀之势,犹如“汪洋浩渺,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的一个浅水型淡水湖泊,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被誉为“华北明珠”。现在看来,白洋淀湿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不仅涉及淀区本身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且也与上游的水资源开发、植被覆盖以及水土流失情况有很密切的关系。
(1)推测白洋淀由古湖淀范围缩小到现代湖淀范围的自然演变原因。
(2)简述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主要作用。
(3)现如今,为促进白洋淀流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从①生态、②经济、③社会三方面任选其一,提出“针对该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
天然橡胶是一种喜高温、多雨、静风和肥沃土壤的热带乔木,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基地,种植天然橡胶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双版纳橡胶集团产业园循环经济示意图。
材料二 原生态林和橡胶林的水循环。
(1)分析西双版纳种植天然橡胶的主要自然条件。
(2)分析西双版纳橡胶集团产业园此种循环经济模式的意义。
(3)针对西双版纳的天然橡胶产业,近年来,反对扩大橡胶种植规模的呼声越来越多。请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给出支持该观点的理由。
下图为苏门答腊岛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苏门答腊岛上分布着大片雨林,岛上存在烧荒现象(垦荒前烧掉荒地上的野草、灌木等植被的行为)。岛上农民烧荒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 气温 B. 降水
C. 风向 D. 光照
2.下图为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图中土壤肥力由b到c的变化说明( )
A. 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 烧荒后土壤肥力下降
C. 该地区土壤肥力恢复快
D. 作物生长需肥多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月均温 差值(℃) | 0.13 | 0.10 | 0.18 | -0.16 | -0.13 | -0.25 |
月份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月均温 差值(℃) | -0.43 | -0.40 | -0.20 | -0.10 | 0.11 | 0.22 |
1.研究结果表明 ( )
A. 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 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 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 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2.该片林地的生态作用主要体现在 (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 ①② B. ②⑤
C. ③④ D. ③⑤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A. 降水较多 B. 气温低,蒸发弱
C. 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 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 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 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 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 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 cm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 ①②③ B. ②③⑥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2.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 ①④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