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 1月1日 B. 4月1日 C. 7月1日 D. 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 东北方 B. 西北方 C. 东南方 D. 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 10小时 B. 11小时 C. 13小时 D. 14小时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
回答下面各题。
1.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 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 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 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 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辐射地区分布不均匀,其影响主要因素有三个:纬度(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势、天气状况。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三: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分布图(单位:千焦/平方米·日)。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说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最少的主要地形区并分析原因
(2)结合读材料一与材料二,说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最多的主要地形区并分析原因
(3)读材料三,试简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日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
(4)结合材料三,分析6月份高低纬度间大气上界的太阳日总辐射量相差不大的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行星带位于图中哪两颗行星之间(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2.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 表面为非固态
C. 自身能发光 D. 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3.金星,中国古称“太白金星”,早晨的金星称为“启明星”,黄昏的金星则称为“长庚星”。金星自转方向为由东向西。在金星上看太阳是( )
A. 东升西落 B. 直升直落 C. 西升东落 D. 不见太阳
下图为八颗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①行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 地球上的陆地将会被水淹没 B. 地表生命将不复存在
C. 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 地球上将冰天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