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若在下列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 )
A.银川 B.拉萨 C.成都 D.呼和浩特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
(3)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地表接收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原因是什么?
(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
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
①长江径流 ②太平洋上未登陆的台风 ③东南季风 ④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1.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环境中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完成下面小题。
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能 B.太阳辐射 C.地表径流 D.大气环流
2.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海洋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径流输送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如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2.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 )
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日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二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2016年完成钻井深度5 922.58米,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完成下面小题。
1.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