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都市里的乡村”——推广社区农业化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形成“没有郊区的新城”……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引入农田, 使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也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新理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维护,可以降低运行的成本
2.农田融入城市的首要目的是
A.保护原始的农业环境 B.增强城市自我服务的功能
C.提供居民劳动的场所 D.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房价收入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标准为4~6之间。读全国40个不同等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1.一类城市房价收入比最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A.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 B.居民收入水平低
C.交通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D.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好
2.我国不同等级城市房价收入比相对合理的是
A.一类城市 B.二类城市
C.三类城市 D.都合理
3.为促进我国三类城市房价收入比合理化,其有效措施是
A.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生活环境
B.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住房供应
C.减少农民工进城数量,提高就业率
D.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根据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并不是一个与“你有多大年龄?”一样的问题,它无法仅用一个数甚至是一个数的范围来回答。地球的承载力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做出的选择。自然限制和人类选择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人类承载力的关键。
(1)“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内涵,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这一概念的______________特征,为什么这一概念具有这一特征?
(3)材料中“人类承载力”实质是什么?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哪几类?
(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需要我们和子孙后代做出怎样的选择?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图一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中P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图二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二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2.图二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
C.荒漠广布 D.土壤贫瘠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A.人口减少 B.政策改变
C.劳动力增加 D.科技进步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以上材料表明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A.临界性质 B.警戒性 C.相对性 D.有限性
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